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教育 >>中医科普

健康教育

中医科普

节气养生之清明

发布时间:2021-03-12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 14

 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,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,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。根据不同节气,选择不同养生方式,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1.jpg

  清明,是节气,风清景明,郊野踏青;清明,更是节日,慎终追远,缅怀先祖。在这仲春与暮春之交, 天气渐暖,杨柳泛青,万物吐故纳新,正是养生的好时节。

5.2.jpg

  春季养肝正当时,在此阳气上升的季节,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、涵养情志,重点保护好肝脏。

饮食有节,柔肝健脾

  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阳气升发,肝气旺盛,但如果肝气过旺,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。所以,应多吃“柔肝健脾”的食物,如荠菜、山药、菠菜、大枣等;慎食“发物”,如笋、鸡、海鱼等。清明时节,人们的食欲通常比较好,不过要注意饮食有节,渴不狂饮,饥不暴食,搭配合理,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。

5.4.jpg

起居有常,顺应自然

  清明时节,应“夜卧早起”,尽量少熬夜,尤其是青少年和中年人。此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,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,宜多到户外运动。春季容易犯困,适当增加午睡可消除疲劳,对健康有益。

  清明前后,因为气候变化多端,早晚温差大,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: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上,中午感到热时,可脱掉,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,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。所谓“春捂”也是这个意思,直到清明过后,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。当然,“春捂”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,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。一般来讲,应根据气候变化,随时增减衣服,注意防寒保暖,以助人体生发,抵御外邪侵袭,才有助于身体健康。

5.5.jpg

情志顺畅,不可过悲

  清明时节,肝气旺盛,养生的关键在于调整情绪,既不要暴躁,也不可过悲、易怒。要学会保持平和、愉悦的心情,增强个人修养,不必为一些小事去自寻烦恼。走出家庭,融入自然,和朋友在一起,共同去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,自然有利于我们身心的调整。

 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,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,寄托哀思。当看到亲人的墓碑,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,悲痛万分;此时此景,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。不过,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,尤其是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,不能过于悲伤,以防旧病复发。

5.7.jpg